(资料图)

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网底,助力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健康服务体系,实现对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拥有丰富医疗资源的城市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积累了许多成熟经验。以上海市为例,截至2022年底,全市共有249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7所分中心、824个服务站、1147个村卫生室和238家智慧健康驿站。该市从2015年起全面推行“1+1+1”医疗机构组合签约,优先覆盖老年人、高血压或糖尿病患者、孕产妇等重点人群,在此基础上,将签约服务延伸至学校、产业园区、办公楼宇等功能社区。2018年启动实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收费政策,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量质并举”,激励家庭医生从被动服务转向主动服务,实现医保基金从成本支付转向价值支付。同时,建立市、区两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质控机制,围绕“有效签约、有效服务、有效健康管理”强化质控管理,推进“签约一人、履约一人、做实一人”。截至2022年底,全市累计签约超过920万人,常住居民签约率超过35%,其中重点人群签约达78%,65岁及以上老年人签约近90%。

在做强全科医疗功能基础上,叠加儿科、康复、心理等服务,实现社区儿科诊疗、家庭病床、养老机构签约、安宁疗护服务等全覆盖。每年8万张家庭病床,提供上门诊疗服务约80万人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覆盖提供居家或病房安宁疗护服务。建成91所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打造居民家门口康复服务平台。智慧健康驿站每年为居民提供自检自测超过50万人次。在新冠疫情期间,通过社区扩容增能、延长服务时间、下放救治药品等多种举措,有效缓解了二级、三级医院就诊压力,实现了新冠救治分级诊疗。

此外,在配药方面,实施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服务,满足居民长期慢性病用药和便捷用药;在转诊方面,搭建家庭医生预约转诊平台,上级医院按照“提前50%时间、开放50%号源”原则,将专家(专科)门诊号源优先向家庭医生开放。在紧密型医联体框架下,部分社区可直接预约区域性医疗中心的检验、检查项目等,提高居民就诊体验。目前签约居民社区就诊率53%,组合内就诊率71%,签约社区就诊依从性达85%。

从上海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来看,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是科学把握社区卫生服务的功能与定位。将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打造成为医疗卫生健康服务体系的网底、居民家门口的健康服务平台、居民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的载体。通过不断夯实基层网底,从常见病初级诊疗到疑难杂症的精准转诊,从慢病管理早期筛查到临终患者安宁疗护,从儿童健康保健到老年人健康管理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已经成为居民健康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组成。

二是始终坚持政府主导与多元协同。在政府主导推动的同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各类资源的整合平台,鼓励各区根据辖区特点,整合企事业内设医疗机构、社会办全科诊所、智慧健康驿站、社会办健康管理机构等资源,提高服务资源供给能级,使广大居民多层次的服务需求能够通过平台获得针对性服务供给,形成“政府主导保障基本,社会资源协同参与”的多元供给模式。

三是紧紧围绕居民需求持续提升能级。社区卫生服务的发展,归根到底要满足居民多层次的健康服务需求,提供整合型健康服务。一方面依托区域性医疗中心、医疗联合体,提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以全科为基础叠加专科、预防、健康干预等功能的综合服务能力,不断丰富服务供给;另一方面不断推动“下沉式”服务,通过“互联网+”、家庭病床等手段,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资源向居民家庭下沉,让群众健康需求在家门口得到更好满足。

(作者系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一级巡视员)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