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在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指导下,由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主办的《2023智能家庭医疗行业趋势报告》发布会在京举行。《报告》深入探讨国民健康需求与医疗体系改革趋势,分析了线上家庭医生服务的发展现状与趋势,针对重点场景的需求进行深入研究,展望智能家庭医疗的未来价值,深入挖掘其中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建议。
《报告》显示,随着经济转型和人口老龄化加速,2016年-2022年卫生总支出增长65.8%,年均增幅达9.5%,超过GDP的年平均增速。医保基金支出呈刚性增长态势,虽然增速放缓,但医保压力仍在加大。在GDP增速放缓的情况下,卫生总费用如果继续维持前几年的高速增长,则将导致医疗卫生制度不可持续。因此,在现有经济环境下,加大预防投入,通过健康促进使关口前移,将成为实现医疗控费、缓解社保压力的有力抓手。
“老龄人群是各种慢性病的高发人群。”《报告》指出,统计数据显示,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此外,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精神疾病等慢性疾病患病率逐年提升,患者人群逐渐呈现年轻化趋势,慢性病目前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重要公共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市场的保健医疗需求随之发生转变。现阶段推广家庭护理,引导患者留在基层,回归家庭逐渐成为大势所趋。一方面,家庭护理服务是总额和医院诊疗过程的有力补充。通过家庭护理服务,为出院患者提供连续性、可及性、一体化的服务,促进患者康复,降低住院率和卫生服务成本。另一方面,49.4%家庭护理服务满足了老年人的迫切需求,且有70%子女支持老年人接受家庭护理服务。
发布会上还上线了“智能家庭保健医”专业医疗平台。“在 ‘互联网+医疗健康’3.0 时代,利用大数据、智能化手段等推动医疗健康服务创新,是行业发展趋势。”中国留学人才发展基金会国际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静介绍,随着可穿戴设备及健康监测设备技术突破,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及应用,拥有数据积累的厂商在用户历史健康数据中不断深度挖掘,逐渐形成科学化、系统化、个性化的健康促进模型,逐步降低了因依赖人力进行管理而产生的高额成本。这一趋势正促进更多家庭获得健康促进服务。
此次发布的“智能家庭保健医”,服务对象涵盖家庭中的各类人群,旨在满足不同家庭成员的各类医疗健康需求。目前,该设备通过体适能检测、人体健康状态监测、慢性病监控、常见疾病初步诊断筛查、老年护理监测、人体长期健康指标记录和趋势预测六大功能板块开展健康管理服务,囊括了从咨询到就诊、设备自动化管理到日常自我动态监督、医学知识教育等全面解决方案。(经济日报记者 吴佳佳)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