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种在石窝窝、春种一大片、秋收一小箩”,曾是云南省文山州石漠化地区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文山州持续改善生态环境,助农增收致富,原来的“石旮旯”上演了“敢叫石漠换新颜”的绿色奇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完善机制,打造文山“绿美符号”

为抓好新时期国土绿化,文山州成立了以州委、州政府主要领导为双组长的城乡绿化美化三年行动领导小组,各县(市)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形成州、县、乡、村“四级书记”共抓,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绿化美化组织领导体系。

文山州将“绿美建设一直抓”与“农民增收一口清”“基层治理一网兜”共同作为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的三大抓手,把绿美建设与“七城创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同谋划、同部署、同落实,建立较为完善的管理调度机制。文山州在云南率先全域完成县(市)树、花评选认定,梳理公布绿美文山乡土树(花)种,将县(市)树、花融入绿美城镇、绿美社区、绿美乡村、绿美交通等示范点建设中,打造独具辨识度的文山“绿美符号”。

此外,文山州健全“党建+”引领机制,组织广大党员干部广泛开展“绿美文山先锋行”活动,将绿美建设内容和要求融入村规民约,引导百姓由“要我干”向“我要干”转变,绿美建设深入民心。

据统计,今年以来,文山州完成营造林4.04万亩,义务植树507.7万株,“三沿”绿化人工造林0.44万亩,“四旁”(村旁、宅旁、路旁、水旁)绿化植树39.9万株,绿化村庄2734个。

保护优先,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画卷

文山州认真落实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要求,持续加强对重点野生动植物的拯救保护,将天然华盖木、毛枝五针松等纳入云南文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实施保护,建立水松、西畴青冈等6个原生境保护小区,全州90%以上的濒危植物得到保护。

文山州还建设珍稀、濒危、特有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基地和专类园,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培育和回归;建立木兰科迁地保育园350亩,引种木兰科及珍稀濒危树种30科147种,成为全国知名的木兰科植物科研、教学基地;建立珍稀树木园204亩,人工栽培华盖木、伯乐树、长蕊木兰、喙核桃、滇桐、樟科等物种;建设文山州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类园,实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人工培育,完成蒜头果、古林箐秋海棠、喙核桃等种质资源调查。

在各专类园建设外,文山州大力倡导绿色健康生活方式,依法打击非法野生动植物交易,持续实施野生动物肇事公众责任险,构建和谐的人与自然关系。

引“金”进林,壮大生态产业

发展林下经济、林旅融合发展、科技赋能产业……文山州始终把助农增收致富摆在检验石漠化综合治理成效的突出位置。

在保障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的前提下,文山州推动传统种植向林下有机种植模式转变,发展以三七、草果、砂仁、苦参、石斛、黄精等为主的文山特色品种种植;探索“土地共用、生产共管、效益共享”利益联盟机制,探索“避寒避暑+候鸟旅居+康体养生+文化旅游”林旅融合发展模式;鼓励引导企业、科研单位推进林下养殖、林下种植、仿野生栽培等关键技术攻关,促进丰产增收。文山州多举措引“金”进林,全面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林产业发展动能。

经过多年石漠化综合治理探索实践,文山州有效遏制了石漠化的蔓延,自然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绿化总量持续增加,森林、草原、湿地生态效益不断提升。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