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稿件详情

“我们现在养一头夏洛莱牛的收益相当于过去养10只到15只的羊,而且还能节省人力,保护草场。”朝鲁门格日乐告诉记者,“减羊增牛”后自己经营的草场可以一半用于放牧,一半作为打草场为牲畜储备“冬粮”。

朝鲁门格日乐是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以下简称“西乌旗”)浩勒图高勒镇巴彦宝拉格嘎查的牧业能手,他们家分别于2007年和2019年引进21头良种母牛和25头纯种母牛,并对全群进行了冷配,优化了良种结构。“我们家现有夏洛莱牛180多头,羊300多只,一年养殖收入可达80多万元。”2010年,他家的牛群被旗畜牧局评为旗级核心群,2016年被盟农牧业局认定锡林郭勒盟肉牛核心群。近几年,朝鲁门格日乐为本地区提供了优良品种的种公牛,也为顺利开展黄牛改良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减羊增牛”给朝鲁门格日乐家带来生态与经济双赢,牧场的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升更是减轻了家里的劳动负担。“在我家的牧场里,智能摄像头、自动饮水机、添料机、粉碎机等设备一应俱全,有了它们的帮助,养殖可比过去省事多了。”朝鲁门格日乐说。

近年来,西乌旗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为导向的高质量发展道路,以“做精做优现代畜牧业”为主攻方向,秉持“以草定畜、优化布局、调整结构、提高产能、产业融合”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畜牧业产业化、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工作,全力推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

据统计,2016年以来,西乌旗累计引进良种肉牛2万余头,黄牛改良67万头,培育盟级良种肉牛核心群32群,肉牛良改比重达82%,牧业年度肉牛存栏数量由“十三五”初期的16万头增加至32万头。与此同时,当地还加快建立健全良种肉羊繁育体系,培育形成“种羊场+扩繁场+核心群”一体化的联合育种体系。大力实施乌珠穆沁羊提纯复壮工程,积极探索乌珠穆沁羊双羔培育技术,实现多季出栏。重点围绕蒙古马保护、马奶产品加工、马文化旅游、马科技创新等四大工程深入推动现代马产业发展工作。

此外,牧区的基础设施也在不断完善。据介绍,“十三五”以来,西乌旗累计建设棚圈7.5万处、540万平方米,储草棚1108处、13万平方米;实施牧区安全饮水、小型改水供水工程,建设水源井550眼、水窖424个,有效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实施新能源转网电和牧区“智慧广电”宽带网络覆盖与服务工程,93个嘎查实现宽带全覆盖、77个5G基站建成并投入使用。

游客在与阿拉腾巴特尔家里的骆驼合影。(本报记者 余健摄)

夏洛莱牛是朝鲁门格日乐的“致富法宝”,骆驼则是浩勒图高勒镇乌日图高勒嘎查的阿拉腾巴特尔的“增收利器”。阿拉腾巴特尔告诉记者,根据家中草场的特点,2012年起,他和妻子萨仁开始起圈养驼,从刚开始的10峰骆驼到如今的80余峰骆驼,家里的骆驼每年都在稳定地增加,如今仅驼奶的收入每年都能达到10万元左右。

养骆驼很省事,而在各种现代化设备的帮助下,牛羊马等牲畜的养殖也比过去方便了许多。怎么用好这些多出来的时间?年纪的阿拉腾巴特尔想到了发展旅游业。除了建起一套双层小别墅用作旅游民宿,他还搭建了两座蒙古包,经营起以销售驼奶、驼酸奶为主,以体验骆驼骑行、骆驼养殖等为辅的民俗体验区,每年在草原最美的季节接待八方来客,旅游方面的收入每年也能达到10万余元。

阿拉腾巴特尔家中的蒙古包和小别墅。(本报记者 余健摄)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实施‘减羊增牛’战略,做到总体控量、个体提质、产品优价,进一步调优草原畜牧业区域布局、畜群畜种、生产方式、管理模式,更加注重品牌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增加更多优质畜产品供给。与此同时,加快三产融合,持续提升加工层次,坚持扶优限劣,推动畜产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西乌旗农牧和科技局局长阿拉腾哈达介绍,目前,西乌旗已启动实施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试点工作,积极谋划推进高产稳产优质饲草基地、现代化草原生态牧场、现代化标准养殖场、优良种畜和饲草种子扩繁基地、防灾减灾饲草储运体系等5个方面重点项目,加快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步伐。

关键词: 产业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