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由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未来移动通信论坛承办的2022全球数字经济大会-5G创新峰会成功召开,围绕“5G构筑数字经济基础平台”这一主题,院士专家、政府代表、运营商高层、ICT龙头企业代表、行业精英汇聚一堂,深入交流探讨5G网络变革与技术创新、5G垂直行业生态培育等一系列话题,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
北京市政府副秘书长刘印春表示,目前北京累计建成5G基站5.6万个,实现五环内的全覆盖。“十四五”期间北京市将依托丰富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优势,加快推动5G核心技术突破和规模化应用,前瞻布局6G技术创新。
【资料图】
工信部信息通信发展司一级巡视员刘郁林介绍,截至目前,全国已经建成开通5G基站超过185万个,5G移动电话的用户数达到4.55亿户,5G应用覆盖国民经济40个大类。当前,5G正处于规模化发展的关键阶段,今后发展要遵守四方面原则,一是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稳妥有序开展5G网络建设;二是鼓励产业链上下游通力协作,不断提升产业基础支撑能力;三是坚持融合赋能,推动应用规模化发展;四是坚持开放合作,携手共建良好的环境。
每一代移动通信的发展都需要在移动网络的覆盖和用户发展到一定的规模以后,逐渐培育出产业生态。针对5G的应用,中国工程院院士、未来移动通信论坛理事长邬贺铨表示,从长远看我们对5G的未来应该充满信心,随着5G和实体经济各行业的融合程度加深,5G将促进各类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和产业链、价值链融会贯通的优势和潜力会进一步显现。5G可以使生产制造更精益化,使供需的匹配更精准,使产业分工更加深化,5G应用创新会持续赋能传统产业的优化升级,助力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发展。
据工信部统计数据,在工业、医疗、教育、交通等领域5G应用案例数超过2万个。工信部通信科技委秘书长、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常务副理事长张新生表示,5G、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培育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也成为新一轮产业革命的重要引擎和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
围绕5G从标准化角度如何赋能数字经济发展,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闻库理事长指出,随着5G标准能力持续增强,服务走向逐渐走向精细,需要构建5G标准体系,牵引供给侧产业发展。
浙江大学区域协调发展研究中心(国家高端智库)教授、科技日报社原副社长房汉廷从金融科技角度提出,数字经济大时代已经到来,金融科技有序发展的窗口已经全面开启,如何基于数据技术、算法技术、算力技术助力实现一个好用、惯用、安全、可靠的金融科技新时代,助推中国从金融大国步入金融强国行列,也是所有金融科技人的历史使命和不可错失的历史机遇。
面向6G极致连接无线通信,东南大学教授、未来移动通信论坛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尤肖虎指出,从5G时代开始起,网络应用的主体开始由人的互联转向物的互联,这驱使网络演进走向更极致的连接,即把原有的一些传输速率、可靠性、时延等有量级的指标,进一步提升,增加新的维度,最终实现全频谱应用。
在推动5G助力数字经济发展上,运营商一直是主导角色。围绕5G赋能产业数智化,中国电信集团有限公司政企信息服务事业群副总经理曹磊表示,中国电信目前正在全力打造一个高速泛在、天地一体的新型基础设施,5G行业商用项目数已超过了8500个。
提到中国移动正在全力构建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中国移动研究院丁海煜副院长透露,中国移动正在打造“5G+算力网络+智慧中台为核心”的新型基础设施,同时筑牢连接服务+算力+能力服务的新型服务体系,为5G专网等市场提供创新服务。
随着5G与实体经济各行业各领域融合程度加深,5G应用开始进入加速发展阶段。中国信科集团副总经理陈山枝认为,5G行业应用成功在于行业快速批量复制,形成规模效应,需要多方共同开展行业融合探索,汇聚通用技术能力,实现“规模标准化”和“标准规模化”。
佰才邦董事长、CEO孙立新建议,5G时代,“尽力而为”的通信管道服务能力已不能满足产业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唯有以确定性大带宽、低时延、移动性、可靠性、安全性的网络能力+服务化网络定制能力,才能使传统的“应用适配网络”转变为“应用定义网络”,满足不同行业应用碎片化、多样化、复杂化的网络需求。
谈及智能终端,高通公司中国区董事长孟樸指出,到2025年,64%的数据将在传统数据中心之外产生。因此,智能网联终端也需要具备更加强大的性能,包括先进的连接、高性能低功耗计算、感知和智能,从而为变革广泛行业创造条件。
5G网络和应用到底安全不安全,这是很多行业企业尤为关心的问题,奇安信集团副总工程师乔思远表示,5G相对于前几代移动通讯在安全领域有很大提升,一是网络实名制,二是网络强管控,但更需要提升核心网流量的精准检测、提升安全接入的能力,并构建一体化的态势感知,和实施常态化的安全攻防措施。(经济日报记者沈慧)
关键词: 与会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