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2世界机器人博览会上,一批已经上岗或是准备上岗的“机器人医生”无疑是本次大会的一大亮点。能种植牙齿的口腔手术机器人、可完成颅内活检的脑出血机器人、实现全膝关节置换的手术机器人、帮助残障人士独立行走的外骨骼机器人……在“机器人+医疗”专题展区,各种类型的“机器人医生”集中展现了新材料、新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多样应用,描绘出一幅充满想象的“智能医学”新场景。

医疗机器人大显身手


(资料图片)

随着我国人口的老龄化趋势的加剧,骨科手术数量逐年增长,部分手术类型的技术要求高、操作难度大,更多依赖主刀医生的经验。在展区现场,天智航工作人员为记者展示了天玑Ⅱ骨科手术机器人的操作流程和工作原理。

“手术机器人在骨科手术中能有效避免人工手颤抖的缺陷,减少出血量和手术损伤,降低术后感染和并发症,从而加速患者的康复。”工作人员介绍,这款手术机器人主要针对传统骨科手术中“看不见、打不准、拿不稳”的痛点,临床精度可达1mm以内,广泛应用于脊柱和创伤骨科手术,不仅让常规手术微创化、复杂手术标准化,也显著减少了医务人员的术中辐射。据了解,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目前已在包括北京积水潭医院在内的国内150余家医疗机构完成了近3万例手术。

脑干出血为脑出血中极为凶险的一种情况。作为神经外科最常见的难治性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和高死亡率的特点。在柏惠维康展区,一台名为“睿米RM-50”的手术机器人专门用于脑出血、颅内活检、开颅导航等脑部病症。手术机器人如何在精细复杂的脑组织进行手术,需要依靠超高精度的““脑”眼”“手”。

工作人员介绍:“产品内置的手术规划系统可以支持两地远程精准传输手术方案,帮助医生精细化制定安全的手术路径,是机器人的‘大脑’。光学跟踪定位仪是‘眼睛’,辅助医生实时校准患者位置,通过在术中持续导航降低位移变化带来的手术风险。全自动化机械臂是‘手’,不需人为拖拽干预,就可以根据制定好的手术规划,精准复刻医生意图,最大程度减少人为操作占比。”

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机器人医生”的“上岗”不仅在客观上降低了手术风险、减少了创面,同时也促进了优质医疗资源不断向基层医院下沉和青年医生的迅速成长。

在大会专题论坛“生物医学工程与智慧医疗融合创新发展论坛暨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医疗器械产业峰会”上,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301)介入放射科主任段峰表示,医疗机器人是医工融合的典型应用,医疗机器人在介入医学中的应用既能缓解学习曲线过长的问题,也能做到手术更精准化和标准化操作,拥有较大临床应用空间,未来发展潜力巨大。

北京柏惠维康股份有限公司运营总监周晓明告诉记者,今年年初,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人民医院两地专家远程连线,共同完成了一例5G远程机器人辅助脑部微创手术,为脑卒中分级诊疗带来新的解决方案。“目前,百色医院手术机器人团队成员的平均年龄只有28岁,在手术机器人的辅助下,已完成800余例手术,为当地患者带来了先进的治疗服务,成为远近闻名的‘机器人医院’。”周晓明说。

中国电子学会副秘书长洪京一表示,随着医疗手术机器人、辅助机器人、康复机器人和服务机器人等高端创新医疗装备规模化应用,未来将会形成以患者为中心的个性化精准医疗,构建起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模式,极大缓解我国看病难、诊疗难、看病贵等问题。

合力助推产业发展

为支持智能医学的发展,相关部门从政策制定、资格审批、事后监管等方面持续发力,助力智能医疗的发展。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监管司司长王者雄在专题论坛上表示,国家药监局医疗器械审评中心专门成立创新医疗器械认定,对符合要求的技术和产品创新审批通道。特别是对于实现关键突破、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完成国产替代、解决卡脖子问题的企业,还联合工信部等部门对重点核心零部件产品建立揭榜挂帅工作机制,推动相关领域的创新发展。

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党工委委员,河北临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韩金虎同样看好智能医学的发展前景。据介绍,目前廊坊临空经济区已引入医疗机器人、影像设备、先进医疗服务等项目,围绕医疗器械国产化、CRO/CDMO研发服务、研究型医疗服务、医药冷链物流等细分领域,进行重点布局。

“高校科研院所是医工融合创新源,医院是需求发起方和研发方,也是产品的主要使用者,医药创新平台和企业是医工融合产品的成果转化和市场化推广的推进者,产业园是医工融合产业生态环境的打造者和产业化空间提供者。”众诚智库执行总裁韦玉怀表示,医工融合横跨医疗、机械、材料、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多学科领域,需要高校、医院、产业园、医药创新平台及企业等行业主体的通力协作,共同推动智能医学融合发展。(经济日报记者 康琼艳)

关键词: 智能医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