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进入山东烟台市莱山区观海路东侧,紧邻逛荡河的一处建筑工地,远远便能看见15台挖掘机正在轰鸣作业,工人们忙着准备物料,一片忙碌的景象。

这是由中国建筑国际集团旗下中海建筑、中建海龙、中建国际投资(山东)有限公司联合承建的山东省首个平疫结合、具备防疫功能的大型永久性隔离设施,同时也是全国最高的钢结构MiC建筑——烟台莱山滨海健康驿站项目。近日,该项目正在进行土方开挖和锚索施工,待完工后将进入主体施工阶段。整个项目预计于明年7月底建设完成,并正式投入使用。

得益于“ 钢模块(MiC)+钢框架支撑”的智慧建造方式,传统的建筑施工环节在这里实现了“华丽变身”。

什么是MiC?MiC是指把整体建筑拆分为模块化“单元”,每个空间单元的装修、水暖、机电等90%以上的工序,在工厂里一次性完成,像“造汽车一样造房子”。然后把每个单元运至施工现场,像“搭积木”一样组装起来,即可完成整个项目的建设。

在国家推行“碳中和”,发展绿色建筑的背景下,模块化装配式建筑迎来绝佳机遇。在国内,目前模块化建筑多为不高于7层的低多层建筑,8月15日,中国建筑国际召开了一场“定义建筑未来”的发布会——海龙“模”方MiC系列建筑产品全球发布会。据介绍,此次发布的三款产品分别为:E系列——海龙电梯MiC高层模方;S系列——海龙钢结构MiC高层模方;以及C系列——海龙混凝土结构MiC高层模方,均能够适用于高百米的高层永久建筑,且具备充足的抗风抗震能力。其中S系列——钢结构MiC高层模方系列的代表项目就是烟台莱山滨海健康驿站。该项目采用的MiC技术,作为装配式建筑4.0版本,是目前最契合建筑工业化的产品。项目地上20层,地下2层,总建筑高度约80米,总建筑面积约11.7万平方米,工期约14个月,建成后将成为国内建造速度最快的钢结构MiC高层建筑。

“与传统建造模式相比,MiC技术大幅缩短工期,能够节省65%的工期,减少80%的建筑施工废弃物。”中建国际投资(山东)有限公司烟台区域负责人刘兴通介绍,项目采用“钢模块(MiC)+钢框架支撑”体系,MiC与钢框架通过水平支撑进行有效连接,形成统一结构体系共同受力,钢框架可提高楼体底部的抗弯、抗折及承载能力,内侧钢结构则起到核心筒作用,具有良好的抗风、抗剪性能。“与钢结构MiC体系通过水平支撑连接,形成一个整体,既可满足快速建造、绿色建造,又可满足建筑整体性能要求。”

据介绍,作为绿色建筑的典型代表,“快速建造”是MiC产品最突出的优势之一,其在装配式建筑市场的渗透速度,完全可以用“令人惊叹”来形容。这样一组数据,可以感受MiC技术背后的建造速度:4个月,香港北大屿山医院香港感染控制中心建成,医院占地面积3万平方米,可以提供816张隔离病床,一共有524个MiC单元件;12天,深圳1栋7层的三星级酒店标准模块化样板楼拔地而起;1周,香港青衣社区隔离设施建成,共有3800个隔离病床。

这样的交付速度,是传统建造方式无法想象的,也是普通/常规预制装配建筑方式难以企及的。“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钢模块(MiC)+钢框架支撑系统是一项重大的建造技术,其主要技术难点,一是钢模块MiC的竖向连接要达到传统钢结构等强连接,以满足抗震抗剪要求;二是钢模块MiC体系与钢框架结构的一体化连接。”烟台莱山滨海健康驿站项目技术部负责人张琳说。

“过去钢结构MiC无法突破高层建筑的主要原因,在于连接点的设计,由于安装空间的限制,钢结构MiC无法使用钢结构常用的焊接连接,而传统的模块,低层模块的螺栓连接无法给高层提供等强连接。如今,我们研发了一种新型的模块化灌浆节点,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结构实验室进行了足尺拟静力试验,试验结果证明连接可靠安全,实现了钢结构模块之间的刚性连接。”海龙“模”方MiC系列建筑产品全球发布会在线发布的一段视频里,中国建筑国际集团首席产品官赵宝军对该技术突破进行了详细讲解。

据了解,烟台莱山滨海健康驿站项目共计生产352个MiC箱体,主要在中建海龙济宁基地生产。目前基地内开通2条自动化生产线,平均日产12-15个MiC箱体,首层箱体预计10月中旬陆续出货。根据施工计划,这些箱体运输至施工现场后,平均1.5天完成一层箱体吊装,预计12月中旬可完成整体吊装作业。(经济日报记者 沈慧)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