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国际顶级期刊《柳叶刀》杂志主刊日前在线发表长海医院刘建民教授团队临床研究的最新成果——“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成功再通后强化降压控制的研究”(英文名ENhanced Control of Hypertension ANd ThrombEctomy Stroke StuDy,英文简称ENCHANTED-2/MT)。该研究历时4年,由中澳合作,国际9个职能委员会全程介入,国内44家卒中中心参与,通过1828次筛选,最终入组患者821例。经2758次标准化随访,5024份神经血管影像,16616次血压记录,近30万条临床数据分析,在世界上首次证实 “对于急性大血管闭塞性缺血性卒中患者,经血管内治疗成功开通血管后,强化血压管理(<120mmHg)患者临床预后差于标准血压管理(140-180mmHg),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机械取栓再通后血压管理提供了高级别证据支持,有望改写指南并指导临床实践。
刘建民表示,临床治疗水平的提高依赖于卓越的临床研究,但在相当长时间内,我们缺乏原创性、领先性和循证性的高质量临床研究,一度制约了临床治疗的发展。最近几年,我们迎头赶上。特别是这项研究,在国际上首次对卒中患者取栓之后的血压管理提供了标准依据,尤其是标定了安全下限,对围手术期临床治疗意义重大。
脑卒中是严重危害全球人类健康的重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也是导致我国成年人群死亡和残疾的首位病因。近年来,我国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的血管内治疗领域取得重大进展,根据《脑卒中防治报告》,2021年我国机械取栓年手术量(上报)为5.3万例,是2020年的1.42倍、2010年的173倍。然而,尽管90%以上的患者可通过机械取栓获得血管的成功再通,但其中仍有半数以上患者遗留残疾甚至死亡,如何通过规范化的围术期管理最大程度改善这种状况,一直是全球脑卒中救治领域的重大科学问题。
在影响患者临床预后的所有因素中,血压管理是最重要的一项。是否将血压尽快、平稳地控制在一个较低水平,是卒中患者救治的焦点问题。根据国际和国内诊疗指南,机械取栓血管再通后收缩压控制在<180mmHg范围都是合理的,但是,是按正常人的血压标准为患者强化降压(<120mmHg),还是控制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140-180mmHg),一直存在较大争议。这一问题事关整个围术期血压管理策略的制定及能否进一步提高患者疗效,全球学者都在关注,国际上同期在研的10余项同类研究,都在试图为这一难题给出答案。
刘建民教授团队是国际上最早开始这项研究的团队之一,他带领团队与国际著名的卒中研究机构——乔治全球健康研究院共同合作,于2018年10月开始ENCHANTED-2/MT的研究筹备工作。项目由刘建民教授和Craig Anderson教授共同牵头组织,国内44家高级卒中中心共同执行,旨在探索对于大血管闭塞性急性缺血性卒中经机械取栓获得成功再通的患者,强化降压是否可改善患者临床预后。项目获得了国家卫健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上海市申康医院管理中心及上海市科委等部门的立项资助,2020年7月开始首例患者入组,2022年3月完成最后1例患者入组,同年6月完成全部患者随访工作。
研究结果证实,强化降压治疗组90天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占47.5% ,而标准血压管理组功能预后良好的比例达到60.8%,有力证明强化降压到<120mmHg对患者不利,而140-180mmHg的标准血压管理则更有利病人康复。
2020年5月,由刘建民教授团队牵头完成的DIRECT-MT研究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公开发表,这是中国脑血管病介入领域首个发表于临床医学顶级期刊的高质量RCT研究,在国际上发出了中国声音,同时建成了属于中国人自己的高质量研究团队(东方脑血管病研究协作组)、核心实验室平台和临床评估委员会,实现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突破。ENCHANTED-2/MT研究是东方脑血管病研究协作组在DIRECT-MT研究“从零到一”突破的基础上,秉承“交流、合作、规范、创新”的宗旨,深度探索卒中救治领域热点难点问题,时隔2年,再次登顶临床研究国际顶级期刊,实现了“从一到多”的复制。
刘建民表示,近年来,研究团队通过大量科学的临床研究,带动了中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领域研究能力整体提升,也改变了原有的学术成果共享机制,撬动了整个行业团队协作的杠杆,产出更多新的研究成果。目前,中国脑血管病介入治疗研究团队已经牵头在世界三大顶级期刊发表7项有关脑血管介入治疗的中国原创临床研究成果(1篇柳叶刀,3篇新英格兰,3篇JAMA),说明我国在该领域的临床研究能力已经跟上了世界顶级团队的步伐。值得强调的是,东方脑血管病研究协作组将在ENCHANTED-2/MT研究第一阶段结果的基础上,调整研究方案,并将吸纳澳大利亚、英国、加拿大的临床中心,继续开展第二阶段研究,探索围术期血压管理的最佳目标范围,进一步提高卒中患者的救治效果,触摸世界卒中防治事业最前沿,让全世界感受中国脉动,共享中国智慧。(经济日报记者 李治国)
关键词: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