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打造一批区域消费中心,在带动一批大中城市提升国际化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加快消费扩容提质,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新一轮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对于促进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扩大内需和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以及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一年多来,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取得积极成效。
(相关资料图)
首店首发经济初具规模。首店首发经济是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上海和北京作为代表城市,在首店首发经济方面持续发力并取得成效。上海作为吸引首店首发的先行者,首店新增数量保持较快增长,2021年累计开设各类品牌首店1078家,2022年上半年吸引366家首店落户。2021年北京新落户首店(含旗舰店)901家,是2020年入驻首店数量的近5倍,其中全球首店3家、亚洲首店7家、中国首店59家,处于全国首店经济第一梯队。
便民生活圈初见成效。便民生活圈作为满足居民衣食住行基本需求、体现高品质社区服务功能的重要载体,是构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基础。上海打造“一刻钟便民生活圈”,让市民从身边小店的点滴变化中感受生活品质提升,形成与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定位相匹配的大众消费生态。
商业数字化转型持续发力。首批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着力推动大型连锁商业企业全方位数字化转型,打造智慧购物示范场景,推出一系列商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区。上海百联集团推出支付即积分的会员功能,让消费者每次付款即可在百联小程序账户内获得消费积分,可直接兑换停车券,免除去服务台排队登记的麻烦,大大提升商圈软服务能力。
品质消费供给呈现多元化。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由大众化向多样化、个性化转变,牵引消费供给向多元化发展。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注重打造新消费场景、丰富商品供给以及促进服务产品提质升级。北京围绕加快培育国际化的消费聚集地、城市体验消费的新地标、满足地区综合消费的消费圈三条主线,加快培育消费新热点、新业态、新场景和新模式,多层次引进服务品牌,丰富供给,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国主要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培育建设发展的各具特色。
北京积极打造地标性消费项目。2021年北京22个传统商圈和20家“一店一策”试点企业基本完成升级改造,王府井步行街获评国家级示范步行街;环球主题公园、三里屯太古里西区、首钢六工汇等热点项目开业运营;前门大街等6个项目获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石景山模式口历史文化街正式开街。
上海“品牌经济”持续发力。2021年上海集中推出121个引领性本土品牌,开启“上海制造时尚消费佳品海外推广”计划,组织上海时尚消费品企业抱团出海,共有1168款老字号新品开展首发首秀。网络新消费品牌建设提速,天猫Top500新品牌中,上海占90个,数量居全国城市首位。
广州借由美食提升消费热度。广州将餐饮行业作为重要抓手,发挥餐饮消费的带动能力,营造更好的国际化消费氛围和场景,吸引国际客流、商流、人流,将“食在广州”打造为广州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名片。
天津以精品商圈建设助力品牌聚集。聚焦金街提升改造,突出规划引领,打造高标准商业项目,推进商旅文融合发展,构建智慧商圈,创新街区运营模式。同时推进老城厢历史文化街区、五大道、意式风情区、佛罗伦萨小镇等商圈建设,“一商圈一方案”,聚集特色主题元素。推动区域商圈商街建设,构建“一区一中心”发展格局。
重庆着力打造“夜经济”。大力培育“夜味、夜养、夜赏、夜玩、夜购”生活业态。加快“大九街”等夜市街区整合发展,升级洪崖洞、壹华里、鎏嘉码头等16个夜间经济集聚区。打造“川菜渝味”“美食之都”品牌,累计培育市级美食街区53条、绿色饭店56家、钻级酒家56家、星级农家乐1388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流通产业研究室主任 依绍华)
关键词: 五大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