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数字鸿沟和数字壁垒不但体现在国家之间,也体现在不同地区和人群之间,这给数字教育发展带来挑战。数字鸿沟表现为数字教育的普及率、数字素养水平、数字资源质量等方面的不平衡,即不同群体在数字设备接入、数字技术使用和数字能力培育等方面存在差异,可理解为不同主体受制于自身经济发展水平“能不能连接”的问题。国际电信联盟2022年统计报告《衡量数字发展:事实和数据》显示,当前全球有三分之二的人使用互联网,但还有27亿人仍处于离线状态,使用互联网的人群在国家、性别、年龄和地区分布比例上也有较大差别。数字壁垒也被称为数字保护主义,是贸易保护主义在数字经济时代的具体体现,主要表现为不同国家之间在硬件和软件合作方面的限制措施,可以理解为“愿不愿连接”的问题。

数字时代为我们带来了开放合作的高效平台,开放合作也已成为推动新时代教育变革创新的关键要素。国际合作是全球教育变革特别是数字化变革的重要驱动力,具体到我国,一方面我们致力于缩小国内教育的数字鸿沟,另一方面在国家间消减数字壁垒方面发挥引领作用。2022年我国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上线,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教育教学资源库,超过1300万国际用户注册。

2022年9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教育的未来”报告中文版,从多个维度探讨了未来教育的发展与重塑教育的可能方向,并提出行动建议,对全球教育变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我国高校立足中国实际,自觉融通中外,面向全球进行优质教育资源输出。西交利物浦大学(简称“西浦”)是经我国教育部批准,由西安交通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合作创立的新型国际大学,其教师和学生来自近100个国家和地区。自2006年建校之初就配合课堂教学实施在线学习管理系统,实现课前、课中及课后数字化学习,覆盖全校所有课程。疫情期间国际交通受阻,西浦师生分布在世界各地,学校快速升级在线教学系统和软件应用,开展在线教育教学和学习方法培训,特别是不断优化世界各地师生访问校内教学系统和资源的运行速度及稳定性,确保教学顺利进行,并在此过程中升级为双平台架构的“学习超市”。作为全球学习者社区,西浦学习超市积极在英国相关网站及本校自身平台站点开设专门页面分享来自一线老师的数字化教学经验,编制并发布《课程设计开发流程及质量标准建议》,积极参与国际高校间交流,增强了中国高校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数字教育的国家间合作主要在地区协作或国际组织框架下进行。在联合国组织框架下,为促进各国在数字化领域的政策沟通,国际电信联盟2021年启动Partner2Connect数字联盟,助力全球互联和数字化转型。该项目已收到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247个实体的500项认捐,总价值达283.4亿美元,相关方可通过其全球网络平台交流信息、了解风险。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高等教育创新中心于2019年发起IIOE国际网络教育学院项目。该平台通过课程资源共建共享、教师数字化教学培训、ICT软硬件支持、知识生产传播等多元渠道促进全球高等教育发展,并凝聚院校、企业、机构等多方力量,帮助发展中国家院校建立智慧教室、增强教师技术应用能力等。IIOE合作参与机构包括11所亚太、非洲地区的高等院校,4所中国高校,还有8家信息化企业,服务了10000多名注册教师,覆盖135个国家与地区。

除了联合国系统的国际组织,其他政府间国际组织也在积极推进数字教育国际合作。二十国集团2022年高等教育与研究部长会议倡议共同引领教育数字化转型执行力,促进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共享共建,推动教育生态、学校形态、教学方式变革,合力推进教育数字化转型和绿色转型。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中国—阿拉伯国家合作论坛等均提出重视发挥教育数字化对经济发展、教育文化交流和区域一体化等的积极作用,致力于缩小相互之间的发展差距,有针对性地确立治理重点与合作形式。

在全球数字化进程加速的背景下,各国正在通过互相学习、借鉴及合作,不断缩小相互之间的数字鸿沟、消除数字壁垒以及培育合作增长点。其中,中美教育对话、中美数字教育合作论坛、东盟数字化教育联合研究中心、东盟数字化教育平台等为推动数字教育国际合作发挥了重要作用。无论是消除数字壁垒、缩小数字鸿沟、提升教育领域危机应对能力,还是培育合作增长点、挖掘发展新亮点、推动教育转型创新,都需要坚持合作包容共赢的理念,充分发挥各自优势,推动共同发展。各国应携起手来,加强沟通交流,通过数字教育的开放合作,让更多国家和人民搭乘数字时代的快车,共享数字教育发展成果。

(作者系西交利物浦大学党委副书记、知识与信息中心主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