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经过持续努力,我国基层卫生健康工作取得积极进展与成效,服务网络不断健全,实现街道、社区、乡镇、村屯全覆盖,90%的家庭15分钟内能够到达最近的医疗点;服务能力持续增强,基础设施、医疗设备和服务环境不断改善,基层诊疗量占比长期保持在50%以上;公共卫生服务进一步夯实,在疫情防控中有效发挥了专业支撑作用;服务模式创新发展,基本实现所有地市和县(市、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运行机制不断完善,在全国800多个县(市、区)开展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试点。与此同时,我国基层卫生健康工作仍存在一些短板,需从以下几方面不断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
第一,持续完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一方面,整合县域医疗卫生资源,以多种形式建设县域医共体。根据人口、疾病谱、医疗卫生资源等情况,组建若干个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探索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康复、护理等接续性服务机构,以及社会办医机构融入医共体建设;鼓励城市三级医院与医共体牵头医院组建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另一方面,科学划分并落实县域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注重分工协作与功能整合。突出县级医院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诊疗以及危急重症患者抢救和疑难复杂疾病向上转诊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乡镇卫生院防病治病和健康管理能力,鼓励拓展康复医疗、医养结合等服务功能。此外,加强县域医疗卫生资源集约化配置,促进管理一体化和服务全覆盖。实行药品耗材统一管理,统一用药目录、采购配送等,建立开放共享的影像、心电、病理诊断和医学检验等中心,推动基层检查、上级诊断和区域互认。
第二,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质量。首先,通过引进人才、改善硬件、派驻人员支援等措施,补齐县级医院专科能力短板。加强城市支援健康乡村建设,深化对口帮扶,建立健全城市三级医院包县、二级医院包乡、乡镇卫生院包村工作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供给。其次,创新医防协同、医防融合机制,制定完善基层机构公共卫生责任清单,加强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公共卫生相关科室建设。健全县域传染病防控救治体系,提升应急处置能力。再次,做实做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完善健康守门人制度。加强以全科医生为核心的基层卫生人才的引进、培养和使用,引导并鼓励医院专科医生加入家庭医生团队。丰富签约服务内涵,创新服务形式,开通转诊绿色通道,扩大签约服务覆盖面。
第三,深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一是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筹资机制,深化医保、价格等支付机制改革。全面推行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完善以医共体为单位的按人头总额预付制,年度新增医保基金重点向基层倾斜,探索医共体统筹管理和使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的机制;医保报销目录中增设农村地区适宜卫生服务项目;通过乡村一体化管理实现村卫生室医保结算,支持将符合条件的村卫生室纳入医保定点管理。二是深化人事薪酬制度改革。加强县域医疗卫生人才一体化配置和管理,探索实行县管乡用、乡聘村用,建立健全人才双向流动机制;动态调整乡镇卫生院人员编制总量,盘活用好存量编制,优先保障基层用人需要;完善基层绩效工资制度,逐步建立“公益一类保障与公益二类激励相结合”的运行机制,统筹平衡乡镇卫生院与县级公立医院绩效工资水平的关系。
第四,以信息技术赋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提质增效。加快推进基层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充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区块链、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优化资源配置,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基层服务质量和管理效率。一方面,建设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加强县域卫生健康综合信息平台应用,推进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统一接入,促进人口信息、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和公共卫生信息互联互通共享。另一方面,构建基层远程医疗服务体系,推广远程会诊、预约转诊、互联网复诊、远程检查等服务,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辅助诊断在基层机构中的配置应用。提升家庭医生签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智能化水平,在线提供健康咨询、预约转诊、慢性病随访、健康管理、延伸处方等服务。
(作者系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党委副书记)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