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为进一步明确特色小镇发展定位、聚焦特色主导产业,加强顶层设计,强化激励约束和规范管理,推进特色小镇高质量健康发展,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促进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意见的通知》明确了全国特色小镇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规范管理重点。2021年,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等10部委出台《关于印发全国特色小镇规范健康发展导则的通知》,围绕空间布局、质量效益、管理方式、底线约束等方面明确提出了13项具体指标,确保不突破合规用地、生态环保、债务防控、房住不炒和安全生产五大底线,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提供了具有普适性特征的基本操作指引。同时,又对先进制造、科技创新、创意设计、数字经济、金融服务、商贸流通、文化旅游、体育运动、三产融合九大主要类型特色小镇提出了单独的建设规范性要求。

为统筹和引导国家特色小镇规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2022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规定了特色小镇发展水平评价的基本原则、指标体系与计算方法等。这强化了对已建成并运营的特色小镇的考核评价,为处于建设培育阶段的特色小镇提供基本参照,防止特色小镇建设偏离国家政策导向。同时,该评价指标又明确表明各区域可依据自身发展特征进行指标增减,避免由于考核评价同质化而无法凸显地方特色。

从2017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关于规范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的若干意见》以来,经过持续规范和纠偏,特色小镇概念不清、盲目发展、房地产化等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和抑制,但仍面临产业同质化、基本公共服务等生活配套建设不足、区位布局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等难点。

为尽快将特色小镇打造成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平台、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新空间、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支点和传统文化传承保护的新载体,针对当前特色小镇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境,建议在以下制度政策层面进一步完善。

第一,完善全过程监管体系。加强对特色小镇前期规划、中期建设和后期运营的全过程监管。前期规划阶段,国家有关部门联合省、市、县等相关监管主体,针对特色小镇规划和建设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严格审核,严把准入门槛。中期建设阶段,严格按照规划和建设方案进行,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不可随意更改方案。后期运营阶段,各省依据本地特征和发展变化,落实清单管理要求,制定动态管理和监测办法,强化底线约束。

第二,强化要素支撑。用地方面,鼓励各地在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时,优先保障特色小镇建设空间,给予特色小镇在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和低效土地以及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等方面更大自主权。资金方面,统筹中央预算内资金、省内财政专项资金、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向特色小镇倾斜,鼓励各省探索多级政府和社会资本通过联合投资等方式建立特色小镇发展基金,推动政府搭建特色小镇企业与各类金融机构、多层次资本市场对接的金融平台。科技和人才方面,鼓励各地依据产业发展需求,引导实验室等各类创新载体向特色小镇布局,通过建立特色小镇服务专家库、制定人才奖励政策等方式,解决特色小镇发展面临的人才短缺问题。

第三,创新政府管理方式。针对特色小镇空间范围较小、风险相对可控等优势,创新政府管理方式,实施政府管理“正面清单”和市场运营“负面清单”制度。此外,通过构建特色小镇数字化平台,完善数字化管理应用场景,嵌入智慧监管、智慧治理、智慧交通等模块,实现对特色小镇发展的实时监管、动态监测和及时预警,提升特色小镇的社会治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推进特色小镇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高端化转型升级,提升产业竞争力。特色小镇相关运营企业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精准识别消费者群体、消费者需求倾向等,不断提升特色小镇品牌知名度。

(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城乡关系研究室主任)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