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日前,武汉市氢能产业链发展推进会议在武汉经开区举行。武汉经开区开辟新领域、竞速新赛道,前瞻性布局氢能产业,聚集一批国内氢能产业的顶尖企业,构建起相对完整的氢能产业链,千亿氢能产业集群现雏形。
氢能产业是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已成为新一轮区域竞争的热点赛道。湖北省《支持氢能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明确,以武汉经开区为核心,打造全国氢能产业示范核心区。
时下,武汉经开区已集聚东风公司、绿动氢能、雄韬氢雄、理工氢电、众宇动力等14家氢能产业重点企业,已初步形成燃料电池、整车制造、检验检测、制氢、加氢站运营、车辆运营等产业链各环节,初步形成“制氢—燃料电池核心部件—整车—研发—检测”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武汉经开区氢能重点企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掌控氢能产业关键核心技术,稳步推进氢能产业规模化进程。
东风公司自主研发的东风氢元H2·One 130燃料电池系统各项参数均达行业领先水平,国内首款全功率燃料电池乘用车“东风氢舟”交付投入示范运营;在国家电投华中生产基地,已有质子交换膜、水电解膜、膜电极、GDL、电堆等5条主要产线投入生产,氢燃料电池“六大件”中的“五大件”实现“车谷造”;雄韬氢雄自主研发的130kW燃料电池,是国内“首台”通过国家强制检验认证的大功率燃料电池发动机,最新研发的氢锂结合燃料电池发动机正在进行量产前的道路测试;武汉理工氢电自主研发出CCM型膜电极,建成国内最大的膜电极开发、生产和出口基地,累计销售量达200万片,实现了国产膜电极对国际垄断的反向输出;众宇动力全面掌握燃料电池核心技术,取得国内首张船用燃料电池产品型式认可证书,燃料电池产品及应用解决方案荣获第三届国际科技创新博览会可持续发展创新大奖。
在研发、试验方面,达安科技、中汽研汽车检验中心等已布局氢能源研发测试能力,正加速完善试验能力;康明斯氢动力大楼内,制氢装备、储氢系统、燃料电池发动机等一应俱全,具备从电堆、子系统到发动机的完整研发、验证能力。
氢能车辆运营是加快发展氢能产业的落脚点,武汉经开区积极搭建公交、物流、环卫等氢能示范应用场景。今年6月,搭载国家电投“氢腾”燃料电池的200辆氢能汽车在武汉经开区正式交付,创下湖北省氢能领域最大规模集中交付的记录。国家电投旗下的湖北氢动力,计划五年在武汉布局2000台氢能示范车,目前已与东风股份、东风商用车签订协议,初步购置221台氢能源汽车,租赁物流企业在武汉经开区、东西湖区及中欧班列(武汉)沿线进行规模化商业推广。
截至目前,武汉经开区已开通氢通公交示范线路7条,氢能示范应用车辆规模达到56台。其中,氢能公交车41辆,截至2022年底,累计运营里程近400万公里,累计加氢近30万公斤。此外,武汉开发区适度超前规划建设加氢站,已建成薇湖路站、小军山站2座加氢站,在建众宇动力站1座,其中,薇湖路加氢站是湖北省首座固定式加氢站,小军山站是湖北省首座集加油、加氢、充电、停车的“四位一体”站点。
氢能产业是武汉市“965”现代产业体系中新兴产业发展方向之一,近年来,武汉市以氢燃料电池汽车为主要着力点,大力推动产业发展。截至目前,武汉市累计推广应用489辆氢燃料电池汽车,在公交车、通勤客车、冷链物流车、环卫车、货运等领域形成规模化运营。会议透露,武汉市还将继续支持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按照每年滚动推进的方式,力争到2025年底,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达到3000辆。
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刘子清表示,将补齐补强氢能产业链条,积极支持氢能制备、储存、运输、应用等各环节项目建设,深入推进产学研用融合,建立完善更加协同高效的创新体系。加强示范引领,扩大应用推广,拓宽氢能运用领域,强化区域协同发展,整体提升武汉氢能产业竞争力。(经济日报记者 柳洁 通讯员 张隽)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