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7月30日,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式开工。工程实施后,将大幅度提升淮河入海能力,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由现状100年一遇提高到300年一遇,同时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减少洪泽湖周边滞洪区启用,改善苏北灌溉总渠以北地区排涝条件,并为今后洪泽湖周边滞洪区调整创造条件,对保障流域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区,原是一条独流入海的河流,滋润良田、泽被两岸。然而,自12世纪黄河南迁、夺淮入海以来,淮河旱涝灾害日趋频繁,一度被称为“中国最难治理的河流”。

经过多年治理,淮河流域洪涝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其中,通过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等项目,淮河下游的排洪能力由不足8000立方米每秒扩大到15270立方米每秒-18270立方米每秒,洪泽湖及下游防洪保护区达到10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

淮河下游洪水入江、入海能力得到巩固提升的同时,洪水出路规模依然不够,洪泽湖中低水位泄流能力偏小仍是淮河下游防洪面临的主要瓶颈。

2022年初,水利部部长李国英在全国水利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提高河道泄洪及堤防防御能力,加快淮河下游入海水道二期等重点工程建设,保持河道畅通和河势稳定,解决平原河网地区洪水出路不畅问题。

水利部规划计划司副司长乔建华介绍,由于淮河下游入海通道泄流能力不足,在利用洪泽湖周边滞洪区滞洪的情况下,洪泽湖现状防洪标准才能达到100年一遇,尚达不到国家防洪标准规定的300年一遇的要求。目前,淮河下游入江、入海的设计泄洪能力要在洪泽湖水位较高时才能达到,洪泽湖中低水位时,入江、入海、入沂的泄流能力较小,洪水出路严重不足。

“因此,加快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扩大淮河下游排洪出路,提高洪泽湖及下游防洪保护区的防洪标准,减轻淮河中游防洪除涝压力,显得尤为迫切和必要。”乔建华指出,开工建设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是实现淮河安澜的重大举措。

据江苏省水利厅规划计划处处长喻君杰介绍,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2003年建成通水,设计行洪流量2270立方米每秒。二期工程是在一期工程已经确定并形成的河道范围内,通过挖宽挖深泓道、培高加固堤防、扩建控制枢纽,使设计行洪流量扩大到7000立方米每秒。二期工程建成后,将进一步扩大淮河下游洪水出路,可使洪泽湖防洪标准达到300年一遇,提高洪泽湖的洪水调蓄能力,加快淮河中游洪水下泄、减轻淮河中游防洪压力。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项目在江苏、效益在全流域。江苏将秉承团结治水的精神,坚持流域协同治理,将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打造成为淮河流域的安全水道、江淮平原的生态绿道、苏北振兴的黄金航道。”江苏省水利厅厅长陈杰表示,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实施后,河道水域宽阔,水深条件优良,适当浚深,改扩建沿线枢纽和跨河桥梁可满足Ⅱ级航道通航要求,为提高淮河出海航道等级、增加运输能力创造了条件,对促进淮河流域沿线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