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资料图)

12月9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2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11月份,受国内疫情、季节性因素及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等共同影响,CPI同比涨幅回落、环比由涨转降。受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较高影响,PPI同比继续下降;受煤炭、石油、有色金属等行业价格上涨影响,环比微涨。

11月份,CPI同比上涨1.6%,涨幅比上月回落0.5个百分点,时隔七个月重回“1” 区间。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首席统计师董莉娟表示,CPI同比涨幅回落较多,主要是去年同期对比基数走高影响。其中,食品价格上涨3.7%,涨幅比上月回落3.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约0.68个百分点。食品中,猪肉价格上涨34.4%,涨幅比上月回落17.4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下降21.2%,降幅比上月扩大13.1个百分点。非食品价格上涨1.1%,涨幅与上月相同,影响CPI上涨约0.88个百分点。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表示,猪肉和蔬菜价格回落是食品价格两大拖累。多地散发疫情对餐饮、食堂等消费活动构成一定抑制,猪肉需求放缓;供应方面,受养殖大户出栏数量增加,国内猪肉储备投放,猪肉市场供应增加,带动价格回落。蔬菜价格超季节性回落,一方面是天气整体利好蔬菜生长,市场供应充足;另一方面,国内保畅通,物流货运成本保持稳定。

“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同比上涨0.6%,涨幅与上月相同。核心CPI已连续多月趋软,说明社会有效需求仍处于弱修复阶段。”仲量联行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兼研究部总监庞溟表示,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明年经济工作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充分发挥消费的基础作用和投资的关键作用。下一阶段,随着惠企纾困、稳投资、促消费等各项政策的落地生效,各地优化调整疫情防控措施,疫情对经济活动的扰动和抑制有望减弱,将带动内需稳步回升。

从环比看,CPI由上月上涨0.1%转为下降0.2%。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综合形势室主任郭丽岩分析表示,其中,由于天气整体有利于蔬菜生产流通,加之多地进一步加强“菜篮子”商品保障力度,鲜菜价格下降8.3%,影响CPI下降约0.2个百分点;11月份新冠肺炎疫情多点散发频发,教育文化娱乐、生活服务、外出餐饮等线下接触性消费价格不同程度下降,合计影响CPI下降近0.1个百分点。

11月份,PPI同比下降1.3%,降幅与上月相同。其中,受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总体回落影响,煤炭、铁矿石采选及钢材冶炼压延加工等行业价格比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同比降幅在12%-19%不等,合计影响PPI下降约1.8个百分点;石油天然气加工、燃气生产供应等行业价格同比涨幅仍然较大,合计影响PPI上涨近0.5个百分点。从环比看,PPI上涨0.1%,涨幅比上月回落0.1个百分点。

中国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从上下游看,上游价格偏弱主要是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回落。下游价格偏强则一方面是前期上游成本已充分向下传导,另一方面则是刚性需求为主的衣、食、用等工业品需求已逐步回升。未来下游需求回暖或继续支撑PPI水平,叠加去年基数影响,PPI同比增速大概率已见底。

“未来一段时间,我国将迎来元旦、春节等重要节假日,居民消费需求会有所增加,但国内消费品和服务供应充裕、消费市场循环更加顺畅,国家和各地也将持续做好重要民生商品保供稳价工作,CPI有望继续运行在合理区间。”郭丽岩表示,随着美欧等主要经济体持续加息、经济增速放缓,叠加高基数效应,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可能延续总体回落态势,并带动国内PPI偏弱运行,有助于缓解中下游制造业企业成本压力。

展望2023年,温彬认为,我国通胀仍将保持温和水平,随着疫情防控放松促进需求回升,通胀中枢大概率小幅升高。主要特点为:一是外部输入性通胀压力缓和;二是疫情防控放松,社会整体需求回暖,核心通胀将由目前的超低区间逐步均值回归;三是食品与能源安全边际高,非核心通胀保持温和;四是工业品价格仍存在一定通缩压力。

庞溟认为,需高度重视未来通胀升温的潜在可能性。从全球角度看,高通胀压力仍在不断蔓延和传导中,我国仍面临来自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能源价格、粮食价格抬升带来的较大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行业角度看,我国的局部通胀压力更有可能集中在能源行业及相关采掘业、食品加工及养殖业等产业;从需求角度看,伴随着我国宏观经济企稳复苏、供求关系基本恢复稳定、需求逐步回暖走强,会带来消费动能快速释放、商品和服务需求价格走高、物价中枢整体抬升,且可能存在滞后效应。此外,地缘政治的不确定性、极端天气等因素叠加,有可能给能源、粮食和食品的生产和供给带来较大扰动。因此,对潜在的通胀压力和输入性通胀压力应密切留意关注,加强监测研判,警惕通胀反弹风险。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