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个丰收年”!

8月25日,在河北省滦州市油榨镇韩寨子村南,76岁的韩耀生背着双手站在稻田边,望着在微风中摇曳的稻穗满眼笑意地说。这片稻田面积有1200亩,韩耀生老人对它感情深厚,是因为自己见证并参与了它的沧桑巨变。

“原来全是滩涂,啥也不长!”韩耀生说,上世纪60年代,村里决定向滩涂要粮。“那时全村老少齐上阵,一锹锹铲来好土覆在滩涂上,再一层层盖上自家沤的农家肥。个个累得够呛,可干劲儿都足着呢!”


(资料图片)

稻农正手持割草机清除田埂上的杂草。

稻农正在检修收割机,为收获稻米做准备。李阳摄

此后多年,全村老少接续奋斗,滩涂地被开发的面积越来越大。至上世纪80年代,土地被划成小片承包到户时,这里已扩至千亩,分布其间的40多眼机井为稻田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亩产稻米达440公斤。“那时,十里八乡的姑娘都想嫁到我们村儿,小伙子说媳妇可劲儿挑。”韩耀生老人说,千亩稻田立下了功劳。

2013年,当年跟班干活儿的“小孩”韩耀生成为村里的党支部书记。为进一步挖潜,村里多方争取资金,对稻田进行全面改造:大量优质土壤被填充,起伏的地势被削高填低,又新打了10多眼机井……经整合,稻田集中连片,面积扩至1200余亩。第二年,稻米亩产达540公斤,成为滦州地区的“明星田”。

农民们忙着在稻田里插秧。李阳摄

千亩稻田郁郁葱葱。李阳摄

卸任村书记后,韩耀生老人依旧恋着这片田。相比韩耀生老人的满足感,如今,奋斗在这片土地上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韩立伟则充满了“野心”。近年来,在他的引导带领下,稻田插秧、管护、收获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绿色农业”在这里兴起,产出的有机稻米市场竞争力日益提升。如今,这里稻米亩产已突破650公斤,年产值达390万元,滩涂地真正成为了“聚宝盆”。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后辈总比我们强啊!”说这话时,韩耀生老人的语气中没有遗憾,满是自豪。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