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联乡帮村’干部的帮助下,我们村又建起了一个生产车间,预计每年能给村集体增加5万元收入。”12月7日,河南许昌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金明涛笑着告诉记者。

库庄镇黄桥社区是南水北调丹江口库区第二批移民村,2011年由南阳淅川县滔河乡搬迁到襄城县库庄镇。黄桥社区在“联乡帮村”干部的帮助下,发展莲鱼共养项目,办起了农家乐,建起了智能化温室大棚培育绿化苗木,建设商用仓储产业园……不仅为社区居民提供了就业岗位,每年还为村集体经济增加收入,黄桥社区人均纯收入已高达近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25万元。

近年来,襄城县坚持推进“联乡帮村”10项重点任务深入开展,不断为乡村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今年以来,全县联乡帮村干部开展入村走访调研1100余人次,召开座谈会740余次,解决问题492个;全县448个村(社区),村级集体经济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社区)达到393个,占比为87.72%。


(相关资料图)

“下雨天再也不用担心出门儿踩一脚泥了,真是感谢我们村的联乡帮村干部。”范湖乡秦寺村村民秦丽娟高兴地告诉记者。

“联乡帮村”活动开展以来,襄城县公路事业发展中心“联乡帮村”干部梅来谦通过实地走访了解到秦寺村部分群众门前小巷路面没有硬化,出行十分不便。去年9月,梅来谦协调资金62.8万元为秦寺村部分入户小巷铺设水泥路1.9公里。从此,村民们再也不为雨天出行难发愁了。

自“联乡帮村”活动开展以来,襄城县29名县级领导以上率下,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分别联系16个乡镇、55个村;448名科级干部闻令而行,深入帮联村摸实情、问需求,构建了统一指挥、上下联动的联乡帮村工作格局。

“多亏咱干部们,我们种的西兰花才能卖出去。” 山头店镇姚庄村村民姚永星激动地告诉记者。

姚永星和另外一位村民流转土地近100亩种植蔬菜,今年5月收获西兰花20万斤,当时因疫情等原因造成销售困难。襄城县老干部局“联乡帮村”干部李娜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当即通过多种渠道帮助他们销售西兰花近8万斤。李娜告诉记者:“作为一名联乡帮村干部,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就是我们的任务。下一步,我们还要发动群众充分利用地域优势、资源优势,拓宽致富门路,发展乡村经济。”

在“联乡帮村”工作中,襄城县结合本地实际,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1+X”工作制度——“1”,即产业发展;“X”,即联乡帮村10项重点任务中的一项或多项。襄城县把产业发展作为“联乡帮村”工作的抓手,实行“联乡帮村”干部百分考核。对于考核结果,分包联系乡镇的县直单位与乡镇党委、政府同责,“联乡帮村”科级干部与村党支部同责,确保“联乡帮村”干部“真入村、真付出、真办事”。

12月7日,走进紫云镇孟沟村,村民陈纪安笑着告诉记者:“这两年,我们村发展很快,在家门口都能就业了。”

孟沟村地处紫云镇西北部,辖6个自然村,共375户、1515人。孟沟村“联乡帮村”干部积极与村“两委”干部一起谋划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总投资144万元,占地面积30亩的温室大棚已建成,每年可为孟沟村集体带来8万元左右的承包收益。同时,通过种植大棚蔬菜,进一步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

自“联乡帮村”工作开展以来,襄城县23个经济主管部门依据自身工作职责,紧紧围绕“一园三基地”产业规划,结合乡镇产业发展特点,从部门职能出发,发挥部门优势,与16个联系乡镇深入对接,组建工作专班,共同制定乡镇产业发展规划,助推乡镇产业发展。

除此之外,全县448个行政村在“联乡帮村”干部的帮扶下,理出了产业发展思路,16个乡镇以点连线,串线成图,一幅产业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的美好画卷在襄城县徐徐展开。

关键词: